溫室氣體排放

氣候變遷管理方針說明

政策 配合企業經營理念並確認對在管理系統定義的範圍內之活動、產品、服務性質、規模及環境衝擊、能源使用是合宜的,為達成永續經營,除追求產品品質之提升,在生產活動中,亦善盡對環境與溫室氣體管理之責任。
承諾 響應各種綠色環保行動、愛惜資源,對內營造安適工作環境,做好各項污染預防措施,並深植環安衛文化
責任單位 安環處
投入資源 1. 建立各面向調適能力
2. ISO 管理系統驗證、ISO 14064-1查證費用
申訴機制 透過CSR網站信箱CSR@unimicron.com進行反映
目標 節碳排放量1%
節水資源量3%
行動方案 以「環境永續發展」為長期目標來實施每年的減緩及調適專案
其他因應作法 -

國際系統認證

為履行對環境永續與氣候變遷減緩的承諾,欣興設置權責明確、執行力強的環境管理體系。我們成立「環境安全衛生委員會」,各廠區指派環境管理代表參與;全公司以遵循當地法規落實完整污染防治理念,及行動藍圖積極尋求及推動廠區360度環境行動為目標。自建廠以來,即對生產活動的潛在環境衝擊及風險做詳盡考慮和設計,透過標準化降低執行風險。我們隨著環境永續趨勢的改變,積極回應並推動導入清潔生產與國際管理系統以降低環境衝擊。藉由2015之ISO 14001新版條文的要求下,我們更加積極去了解目前公司處境與利害相關者的需求和期望,並決定環境管理系統以落實環境管理系統之運作。

國際或國家標準 範圍 未來規劃擴大範圍的說明
ISO 14001 : 2015 臺灣全廠區、群浤科技 現況各廠區皆已通過驗證,未來新設廠區亦列入驗證標準
ISO 14064-1 : 2006 臺灣全廠區、群浤科技、大陸全廠區 現況各廠區皆已通過驗證,未來新設廠區亦列入驗證標準
ISO 50001 : 2011 蘆竹二廠 未來將依營運狀況推展建置
PAS 2050 : 2008 新豐一廠 現況暫無規劃
清潔生產評估系統/中國清潔生產標準 大陸全廠區 現況暫無規劃

氣候變遷

欣興電子制訂溫室氣體政策,明訂減量策略為由各相關部門之合作進行各項之節能計劃,透過員工由小地方進行著手,希望達到全員動員之減量策略。「節能減碳委員會」即為公司之溫室氣體管理審查委員會,其下設置主任委員與主幹事,並由各大事業部與相關處室負責審核公司之溫室氣體管理相關事項。欣興亦持續依循 ISO 14064-1 之規範,盤查各廠區溫室氣體排放量、撰寫排放報告書並對外揭露,以展現本公司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管理策略與決心。而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下,透過風險與機會之鑑別流程,我們掌握到轉型、法規與物理風險對公司策略、營運、財務所帶來之衝擊;同時對資源效率、能源來源、產品與服務、韌性四面向找尋出未來之機會點。對於已鑑別出風險與機會,欣興電子制訂相對應之管理作法,以降低風險衝擊與提高機會帶來的利益。因此欣興電子極力減少營運與產品的溫室氣體足跡,並節省營運所需要的碳成本,創造差異化的低碳經營機會。

氣候變遷主要風險與機會 衝擊項目 衝擊範圍 欣興的管理作法
風險 轉型 新技術投資
顧客行為轉變
顧客偏好改變
增加營運成本
增加研發成本
產品或服務
公司人員
公司設備
了解客戶對技術及下世代產品的需求,並且掌握客戶未來產品的開發藍圖,持續以最佳的服務模式滿足客戶期望。
法規 空氣污染管制
環境法規
新法規的不確定性
增加營運成本
增加研發成本
產品或服務
公司人員
公司設備
掌握相關法令及利害相關者要求之動向及資訊,以使運作能確實符合法規及其他要求事項
物理 降雨形式與分布改變
極端降雨與乾旱
平均降雨量改變
降低營業收入
增加營運成本
現有客戶流失
公司營運失能
供應鏈斷鏈
股價下跌
降低產能
銷售中斷
供水中斷
產品或服務
公司人員
公司設備
價值鏈上游
價值鏈下游
建立營運持續計劃以減少因風險和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業務中斷的影響。確保各廠區供水、電正常與維持廠區生產運作之安全讓營運持續計劃能有效地運作。
機會 資源效率 生產製程 再生材料 增加營業收入 降低營運成本 提升營運效率 提高競爭能力 氣候變遷調適 產品或服務 公司人員 公司設備 落實材料在地化,支持在地供應商發展。減少不必要運費,降低材料運送過程中產生的碳足跡。並力行包材回收與載盤再利用
水資源使用 積極降低製造過程水資源耗用,並不斷提升製程技術以降低生產過程水資源耗用與污染物產生。
能源來源 低碳能源 政策獎勵 新技術採用 參與碳市場 氣候變遷調適 產品或服務 持續以降低能源使用、提升能源效率、尋找潔淨替代能源為目標
產品與服務 研發創新 增加營業收入 氣候變遷調適 產品或服務 價值鏈上游 價值鏈下游 持續累積及提升人力、設備、資金等研發資源條件,不斷強化及累積技術實力、深耕技術和創新。
韌性 能源效率提升 替代性或多樣化資源 增加營業收入 降低營運成本 提高競爭能力 氣候變遷調適 產品或服務 公司人員 公司設備 藉由高階主管的支持與由上而下的推動,以及各項管理機制、分析與專案的推行,確保能源被合理及有效率的使用

組織盤查

我們每年依循 ISO 14064-1:2006規範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大部分廠區均通過第三方查證,邊界範圍包含了臺灣與大陸所有廠區。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我們也與前一年度進行比較,因各廠區產能應用提昇, 2018年整體碳排放量較2017年增加8%,但以每百萬營收之強度值計算,則下降7.5%。顯示出欣興電子在溫室氣體減量上的管理成果,以及營收成長逐漸與碳排放量產生脫勾,邁向綠色產品與低碳經濟之生產模式。

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強度

範疇別 單位 排放區域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臺灣 15,933 15,324 16,350 16,026 18,546
大陸 23940 8482 13156 10,358 8,587
合計 39,873 24,305 29,506 26,384 27133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臺灣 394,269 406,583 414,532 434,028 520,861
大陸 346,602 317,694 316,853 292,250 263,577
合計 740,871 724,277 731,385 726,278 784438
一+二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臺灣 410,202 421,907 430,882 450,054 539,406
大陸 370542 326176 330009 302,608 272,164
合計 780,744 748,582 760,891 752,662 811570
一+二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百萬營收 臺灣+大陸 12.64 11.58 12.15 11.58 10.72
合計 12.64 11.58 12.15 11.58 10.72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臺灣 NA 423 320 731 837
大陸 NA 267 314 540 314
合計 NA 690 634 1,271 1,151

註1:範疇二為電力使用,臺灣地區之排放係數為0.522(2014)、0.521(2015)、0.528(2016)、0.529(2017)、0.554 (2018)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度。
註2:範疇二為電力使用,大陸地區之排放係數為華東0.8095(2015)、0.8112(2016)、0.7035(2017)、0.7035(2018)噸二氧化碳當量/度;華南0.9183(2015)、0.8959(2016)、0.8959 (2017)、0.5271 (2018)噸二氧化碳當量/度。
註3:營收單位為新台幣。
註4:依據ISO14064:2006盤查範疇三排放為員工商務飛行,2017年起台灣地區新增住宿員工自付電費及公司租賃車用油與冷媒,2018年台灣地區新增租賃車冷媒(共四項)。
註5:因範疇三計算項目新增,因此基準年調整為2018年。
註6:GWP值來源為IPCC 2007 AR4。
註7:上述排放數據未包含欣益興及中興廠。

節能計畫

歷年來之減量計畫以電力及汽油使用為主,臺灣廠區的節能計畫實施內容以提高效率為最優先。為減少未來能源價格波動及限制之風險,我們也將更積極推動各廠區展開節能節電行動,各廠陸續推展整流器改善、變頻節能、生產調配及設備節能模式設定等方案。

歷年節電計畫成效

減量項目 2016 2017 2018
每年節省電力(千度) 17,498 30,423 181,934
每年節省電力(十億焦耳) 62,992 109,523 31,498
每年溫室氣體減量(公噸 二氧化碳當量) 9,787 17,944 10,789
臺灣廠區實施項目 生產流程進行改善並提高效率,以降低無效能源耗用 設備系統進行汰舊更新並進行節能效率提升 改善管理與行為模式以避免能資源浪費 生產調配

註1:臺灣地區電力使用之排放係數為0.529(2016、2017)、0.528 (2018年)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度。
註2:大陸地區之排放係數為華東0.8112(2016)、0.7035(2017)、0.5945(2018)噸二氧化碳當量/度;華南0.8959(2016)、0.8959 (2017)、0.8676(2018)噸二氧化碳當量/度。

參與碳交易

大陸深圳市率先於2013年6月啟動了碳排放交易,對列入重點耗能統計(月排放量>1萬噸碳排放量,聯能廠10~12年平均為1.5萬噸/月)的企業進行強制碳排放權交易(即控排單位),到2017年門檻已降低到3000噸碳排放量。因此欣興電子聯能廠於2014年開始加入深圳碳交易機制,截至2018年度為止,累積碳排放量約為62.60萬噸。如依工業增加值回推,2018年度應得配額約為6.66萬噸,總累積配額約78.05萬噸(2014~2018年),抵扣後仍有約15.45萬噸餘額,暫時保留未進行交易。自2016年開始,聯能年碳排放量已大於碳排放配額,未來剩餘之碳排放配額將用於抵扣聯能年度碳排放量。

所在位置:首頁 / 綠色環境 / 溫室氣體排放